安静的卡威山庙
2017/05/11

  一说巴厘岛,大家想到的可能是海神庙,乌鲁瓦图断崖,库塔海滩、乌布等热门景点,其实巴厘岛也有小众而安静的景点,例如距离巴厘岛伍拉莱国际机场东北方约50公里的卡威山庙(Candi Tebing Gunung Kawi)。

  卡威山庙位于巴厘省吉安雅县北部,candi是“庙宇,印度教庙”的意思,tebing 是指“悬崖,山崖”,gunung 是指“山”,kawi意思是“雕刻,刻凿”,所以卡威山庙是指“在山上悬崖开凿的印度教庙宇”。公元9-12世纪,统治这一带的是马尔瓦德瓦王朝(Marwadewa Dynasty),其中乌达雅纳国王于公元989-1011年在位(乌达雅纳国王是巴厘岛历史上有名的国王,以他名字命名的乌达雅纳大学是巴厘省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大学),他与东爪哇的帕特尼公主(Gunapriya Dharma Patni)结婚,育有爱尔郎加(Anak Airlangka)、马拉卡塔(Marakata)和翁苏(Anak Wungsu)三个孩子。爱尔郎加成年后回到东爪哇继承他外公的王位,马拉卡塔则留在巴厘岛继承乌达雅纳国王的王位,之后由翁苏继承。卡威山庙是马拉卡塔国王及翁苏国王在位时为拜祭乌达雅纳国王和王族而先后建成的一组印度教庙宇群,共有十座。

  与一般在山上的庙宇不同,卡威山庙建在山崖之下,需要从山上往下走315级岩石阶梯到达。小路两边有风景优美的梯田,播种季和收成季为游客带来不同感受的景色。当地居民在田边建有发呆亭,备有椰子出售,供游客休息。

(台阶和梯田)

  在小编看来,这虽名为“庙”,但称之为“窟”更为贴切,因为这十座庙宇都是依山而“刻”,朝东有四座,朝西有五座,在南边还有一座,东西之间隔着帕克利散河(Tukad Pakerisan)。每座庙宽约10米,高约30米,深约4米,顶部为拱形,使雕刻的庙不容易被侵蚀。依山而“刻”,且被清澈的小溪分成两部分的印度庙,在巴厘岛的确只此一家,这也是卡威山庙独特之处。

  据了解,最先建造的是朝西的五座庙,分别用于拜祭乌达雅纳国王、王后和他们所生的三个孩子,朝东的四座庙用于拜祭乌达雅纳国王的妃子们,而在南边的那座庙则用来拜祭翁苏国王执政时期的一位为国家做出有力贡献的宰相。朝西边的五座庙中最北的那座,上面刻有肯迪利文(Kediri),意思是“敬奉乌达雅纳国王的印度教庙”。实际上乌达雅纳国王、王后等人并非葬于此地,只是象征性的拜祭地点,作为巴厘印度教教徒修行之地。对于巴厘印度教教徒来说,圣水很重要,在各种拜祭仪式都需要用圣水。在九座庙的底部设有好几个类似圣泉寺水池的出水口,由此得知这九座庙前的空地原先是水池。

(左图是朝东边的四座庙,右图是朝西边的五座庙)

(把九座庙分成东西两边的帕克里散河Tukad Pakerisan)

  关于卡威山庙的来历,有一个民间传说版本:一位名为伊瓦(Kebo Iwa)的人,他拥有坚硬而锋利的指甲,这十座印度庙就是他花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用指甲刻成。传说归传说,如此精美而巨大的雕刻,当时应该花了不少人力物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卡威山庙是印度教庙宇,但在其周围还建有佛教建筑,可见当时巴厘岛对各种不同文化已有较强的包容性。

  卡威山庙虽有千年历史,不知什么原因不被人所知,直到1920年一支荷兰考古队路过此地偶然发现。如今这里被誉为第二个圣泉寺,每逢巴厘印度教节日,附近居民到此按传统举行拜祭仪式。

  小编有一个小提醒,游客不分外国游客或本地游客,门票都是1.5万印尼盾(约人民币8元),儿童半价。验票处有工作人员准备纱笼布和腰带免费供游客使用,若游客穿长裤,围腰带即可,若游客穿未及膝裙子或短裤,则需围上纱笼布,以示尊重。在分发纱笼布和腰带的地方,也备有捐赠箱,游客可自愿捐款,用于景点维护。

(图片和文字皆为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