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铜钱
2017/03/01

  被誉为“神仙岛”和“千庙之岛”的巴厘岛,本地传统节日和巴厘印度教宗教节日众多,祭祀仪式众多,祭品也多。在各种祭品中,有外圆内方的铜钱(印尼语是Uang Kepeng,或Pis Bolong),如图1中间上面那枚是目前作为货币的印尼盾硬币,下面那枚即系拜祭活动中使用的铜钱。没有专门用于祭祀的铜钱时,也可以使用作为流通货币的硬币代替。

                     (图1,祭祀用的铜钱)                    (图2,祭祀用的铜钱)

  位于登巴萨市的巴厘省博物馆,陈列着中国古代铜钱、巴厘岛古代铜钱、朝鲜古代铜钱和日本古代铜钱。据介绍,巴厘岛北部的布勒冷(Buleleng)以及南部的沙努尔(Sanur)有天然港口,历史上中国与巴厘岛的贸易往来从这两个地方开始。自公元6世纪起,中国商人从布勒冷和沙努尔进入巴厘岛内地,至京打马尼(Kintamani)和热侬(Renon)一带。作为交易货币的中国铜钱也随之传入巴厘岛,并与巴厘传统文化相结合,除用作中国商人与巴厘岛人的交易货币外,也成为当地祭祀用品之一。作为祭品的中国铜钱深受巴厘百姓尊敬,被认为是神圣之物,在赌博活动中,禁止使用中国铜钱作为抵押物。

  20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巴厘岛后,中国铜钱不再作为交易货币流通,但用作祭祀用品的传统,一直流传至今。由于祭祀活动对铜钱的需求巨大,而从中国流入巴厘岛的铜钱日渐减少,因此在当地铸造带有巴厘文字的铜钱成为满足祭祀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

  2002年开始,在巴厘省政府支持下,克隆功县(Klungkung)的卡玛山村(Desa Kamasan)开始生产铜钱(图3和图4),每天产量约5000枚,每枚售价约700印尼盾。所产铜钱既用于祭祀活动,也用于手工艺品制作(图5和图6)。

(图3)                                                                                   (图4)

                        (图5)                                            (图6)

 

(图片来源于网络)